浪花里绽放的艺术奇葩 ——石首鱼文化初探

石首人民政府网发布时间:2018-08-30


  水乡玉石首,源远鱼文化。
  石首地处风光秀丽的两湖平原,境内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自古以来就是荆楚大地上著名的“鱼米之乡”。鲢鱼尾、金鱼沟、花鱼湖、黑鱼窝……透过这些“鱼”香扑鼻的石首地名,人们的眼前仿佛浮现了一幅幅鱼欢水跳、渔歌互答的感人画面。
  1981年,石首被确定为国家级商品鱼生产基地县。全市现有水域近70万亩,年产各种鱼类50万吨。全境有鱼类资源13目、21科、68种,除人工放养的鳙、鲩、鲤等鱼种外,天然生长的珍稀鱼类还有回古(又称肥驼)、中华鲟(俗称鳇鱼)、江豚(俗称江猪子)、银鱼(又名面条鱼)等品种。石首世世代代以捕鱼为业的居民数以万计,劳动人民养鱼、捕鱼、食鱼,由此以“鱼”为主体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鱼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石首鱼文化是一枝芬芳艳丽的艺术奇葩。
  千古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长江是石首鱼文化的源流。长江石首段全长89公里,江水常流量3万立方米/秒。由于河面开阔和季节性涨水退水,沿途留下了广阔的洲滩和芦荡。再加之地势低平,石首江段横向摆动频繁,因而“九曲回肠”是石首江段地理环境的生动写照。江流迂回曲折,饵料资源丰富,特别是位于石首河湾中的石首山如中流砥柱,长江急流撞石顶转,形成急漩,更有江底石层岩洞众多,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各种鱼类优越的栖息繁衍之所。
  利用鱼汛下江捞苗或“灌江纳苗”是石首渔民获得鱼苗的传统方式。每年阴历四月底五月初长江涨水时,长江石首段便有大量野生鱼苗过境,一般小满、芒种至夏至末期间数量最多。捕获鱼苗必须选择理想的场所(即选埠头),石首渔民的经验是:江滩地势平坦(无陡岸),涨水有退路,退水不搁浅,水势顺滩岸缓流,略带浅水自江心向江岸斜流为最好,但不能有翻花水。据统计,石首境内有理想的捕苗埠头多达30多处。
  石首鱼种分为亲鱼种和大规格鱼种。亲鱼种即性成熟的成鱼,捕获后可作为人工繁殖鱼苗的亲本。大规格鱼种是天然鱼苗或人工繁殖的鱼苗,经过培育达到4寸长以上,供塘堰、湖泊放养的种鱼。亲鱼种生长于长江天然水域,具有旺盛的生长能力,性腺完全成熟。当年捕获,即可繁殖鱼苗。以这种鱼作亲鱼种,可避免近亲交配,繁殖的后代与长江鱼苗一样,成活率高,生长快,体质壮。石首是国家确定的天然鱼种基地之一,所产鱼种行销十几个省市。
  湖泊是石首主要的鱼类养殖场所。目前全市现有湖泊43个,面积16万多亩。石首的国营渔场主要有东双湖渔场、中湖渔场、上津湖渔场、白莲湖渔场、黄家拐渔场、老河亲鱼原种场和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等。除此之外,各乡镇渔场和精养渔池基地更是随处可见,并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各地渔场和养鱼专业户每年都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鱼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石首历史上有两大天然鱼仓和一条天然鱼河。两大天然鱼仓是藕池河的黄蜂腰潭(在今高陵镇境内)和东升镇的列货山潭。这两个“潭子”均是当地鱼类重点越冬场所,往年“开潭”时节渔船云集,人在岸边即可徒手捉到大鱼,且每年鱼产十分丰富。但近年这两个“潭子”由于环境变迁而今不如昔,几乎废除。以前每至“开潭”前夕,当地名流绅士总要进行“祭湖(潭)”仪式,场面蔚为壮观。一条天然鱼河是调弦河。此河北有调关南闸通江,南下经华容河出洞庭湖。特别是洞庭湖鱼类成群结队溯水而上,至调弦口闸(南闸)前云集成群,团团相扣,由此往往满河都是鱼,人称“鱼河”。有人亲眼见到,一次某居民一罾下去便捞取了几十公斤活蹦乱跳的鲜鱼。但近年来由于调弦河断流,“鱼河”已基本消失了。
  石首居民捕鱼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5000多年前,石首先民就使用了网、罟、罾、叉等捕鱼工具。唐宋时期,还出现了空钩延绳的捕鱼方法。明清时期,石首先民掌握了鸬鹚捕鱼技术。至民国时期,全境渔具、渔法已比较全面。按照部、类、型、式、种分类统计,有网、钓、箔签、杂和特种渔具5部、20类、70余种。石首外湖捕捞可以划分为4个渔汛季节:3-5月为春汛期,以捕捞青、草、鲢、鳙、鲤、鲫、鲶等产孵亲鱼和溯河性鱼类为主;6-8月为高水期捕捞,属捕捞淡季,主要捕捞鲚、鲦、鲴等小型鱼类和虾类;9-11月为秋汛期,为一年的旺汛期,以捕捞当年生长的鲤、草、鳊、鳜、乌鳢等经济性鱼类为主。12月至次年2月为冬捕期,主要捕获鲤、鳊、草、链等鱼类。
  石首名特优鱼产众多,主要有长吻鮠、长江银鱼、中华鲟、白鲟、白杨湖鲫鱼、上津湖草鱼、秦克湖青鱼、中湖鳊鱼、白莲湖团头鲂和三菱湖鲤鱼等。而长吻鮠是石首最著名的特产,民间流传“此物只应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之说。
  鱼历来是石首人餐桌上的美食,用鱼为原料制成的各种菜肴不下300多种。不必说那闻名海内外的国家级名肴笔架鱼肚,也不必说那看之便让人垂涎三尺的黑鱼盛宴,只说那普通百姓嗜爱的鱼头汤和鱼籽火锅,就足以倾倒南来北往的众多食客。石首民间宴席上有一道主菜叫“石首头菜(又名三鲜头菜)”,其基本用料就是鲜鱼。厨师一般选择体肥肉嫩的鲜鱼(如青鱼、鳙鱼),剖开洗净,刮下净肉(剔刺),用刀剁成细茸盛于盆中,再放入适量清水和蛋青、淀粉、精盐,用手顺一个方向搅动,然后将搅好的鱼茸用湿纱布摊匀,放入蒸笼到八成熟时取出,再将鸡蛋黄匀抹其上,复蒸至熟,冷却后切成长方小条块即可成鱼糕,而这种鱼糕就是石首头菜的主体部分。石首银鱼汤也是一份精美的佳肴。石首银鱼大量生长在石首水质清澈的长江故道中,味鲜美、口感好,营养丰富,其制成的干银鱼是馈赠亲朋好友之高档礼品。白杨湖鲫鱼背黑而鳞银白,也有全身黑的(如只在腹部有白带则称黑壳鲫鱼)。与其它水体鲫鱼相比,白杨湖鲫鱼味道特别鲜美,原汤汁雪白,是席上之珍品。
  在石首民间,鱼是“吉庆有余”的吉祥标志物。“如鱼得水”、“鱼水之欢”是人们用来描述一对新婚夫妇生活和谐的祝福用语。一对大鲤鱼就是爱情生活美满的象征,也是最常见的结婚礼物。在婚宴上吃鱼时,要先让新郎吃鱼鳃下面的肉,因鱼鳃下面所长的鳍像男人的胡须,象征夫妻“白头到老”;再让新娘吃“鱼尾叉”(鱼尾部的肉),因为鱼尾呈扇状向外展开,代表子孙众多,寓意将来子孙满堂,多子多福。“鱼”与“余”谐音,所以也象征着富贵。“鲤鱼跳龙门”比喻时来运转,苦读有成。在石首民间年画中,比较常见的有“连年有余”,图中一般画有爆竹、童子、莲花和鱼。“双鱼吉庆”、“鱼鳞锦”是最常见的吉祥图案,经常出现在石首民间的衣被、窗花等用物上。鱼跟雁一样,也是书信的代名词。“鱼书”、“鱼传尺素”就是“信息、信使”之义。“沉鱼落雁”形容女子的美貌。将金鱼与莲荷画在一起,表示“金玉同贺”;画一幅一个篮子里盛两条鱼和两个橘子在一起的图画,表示“年年大吉”。
  有人作《鱼书》诗一首,十分形象地概括了鱼的象征意义:“鱼头是思念/鱼嘴是问候/鱼眼是望穿秋水/鱼肠是牵挂/鱼骨是刻骨铭心/鱼胆是苦恋/鱼肝是心甘情愿/鱼腮是呼唤/鱼尾是情人再见/鱼肚是信封/鱼鳞是邮票/鱼唇是邮戳……”         
  在石首民谚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与“鱼”有关的经验与常识。例如:
1、关于鱼的生活习性的:“一寸水,一寸鱼。”“深水如高楼,层层有鱼游。”“水清无鱼,秧黄少谷”等。
2、关于养鱼的经验总结的:“二月初到雨水期,鱼种投放好时机。”“立夏小满事最忙,鱼苗孵育是头桩。”“桃花含苞,鲤鱼扎草。”“三月桃花开,鲤鱼跳起来。清明到霜降,鱼儿生长旺。”“养鱼没有巧,饵足水质好。”“种田靠把料,养鱼靠饵料。”“养鱼千条线,管理一根针”等。
3、关于捕鱼的经验总结的:“清水堰里好撒网,浑水堰里好摸鱼。”“天热捕流水,天冷打深潭。”“浑水打白天,清水打晚上。”“打鱼佬儿不知羞,不打空网不回头。”“麻罩无底,出门就是米”等。
4、关于钓鱼的常识的:“春钓坝,夏钓湾,七八九月钓浅滩。”“春季钓浅滩,夏季钓深潭。秋季钓荫处,冬季钓向阳。”“钓翁钓翁,不钓南风。”“梅雨钓鱼,越钓越喜。”“心急钓不到大鱼”等。
5、关于防治鱼病的知识的:“两寒一过是新春,鱼种越冬要保温。”“芒种夏至冷热异,鱼儿防病须紧急。”“鲤鱼浮头,鲢鳙不游。”“人冷穿袄,鱼冷添草”等。
  石首人关于“鱼”的歇后语十分丰富,以下略举数例:
  大马哈鱼籽——鲜红。大龙不吃小干鱼——看不上眼。大头鱼出洞——搅浑水。小河沟里的鱼——翻不起大浪。甲鱼落进热锅——干了爪。网里的鱼——跑不了。鱼上了岸——翻白眼。鱼大池小——没法养。河鱼进须笼——好进不好出。鲤鱼捞月——空想。猫见了鱼——哪有不偷嘴的。
  在石首鱼文化中,最生动传神和富有生活气息的,当数关于“鱼”的情歌和歌谣了。你听——
1、田歌
  呼烟莫把烟袋丢,烟袋犹如钓鱼钩。妹妹好比金丝鱼,甘愿上钩就上钩。(《妹妹好比金丝鱼》)
  妹把心儿对哥交,任务定要完成好;莫坐飞机把鱼钓——天上地下差远了(liao)。(《妹把心儿对哥交》)

2、山歌
  上山岭,下山坡,脚脚踩的柴鱼婆。一没看见柴鱼来产籽,只看见柴鱼婆来唱山歌。(《柴鱼婆唱山歌》)
  细细鱼儿细细鳞,细细姣莲害死人:白天里害得我屋檐脚下站(qi),夜黑了害得我竹山里头蹲(zhuai),鱼儿也笑出眼泪(雨)来。(《细细鱼儿细细鳞》)

3、小调
  三寸金莲踏在门坎上,问你想郎不想郎。我的哥哟,十二个时辰时时想,只有吃饭不想郎——好比游鱼吞钩挂肚肠。(《游鱼吞钩挂肚肠》)
  哥为妹来妹为哥,鸟为青山鱼为河,鸟为青山死在岭,鱼为清水死在河。哥爱妹来妹爱哥,愿学喜雀做一窝,妹爱哥来哥爱妹,愿学鲤鱼共条河。(《愿学鲤鱼共条河》)
  在石首民间,还有许多捕鱼歌、咏鱼调、卖鱼谣……关于“鱼”的歌谣实在是俯拾皆是,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时时处处给人一种特有的美的享受。
  石首鱼文化,水乡浪花里绽放的艺术奇葩!

(如需引用、转载、借鉴请与作者联系)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