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母亲的嘱托——记商务局军转干部、退伍老兵陈绍炎

石首市人民政府网发布时间:2020-01-02

他从军20年,军训是尖兵,哪里危险哪里去;退伍44年,甘愿当螺钉,那里需要哪里装。见困难就上,见方便就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荣誉面前不伸手,这是他一生的人生信条与恪守。他就是商务局军转干部、退伍老兵陈绍炎。


为了母亲的嘱托——记商务局军转干部、退伍老兵陈绍炎

近日,在石首城乡,一名退伍老兵60多年来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在老百姓中不胫而走、广为传颂,引发正能量冲击波。穿上军装,他是一座山峰——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不惧艰险、敢于担当,把自己20年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军营;脱下戎装,他是一棵小草——不忘初心、自强不息、忠诚朴实、只图奉献、不图索取,44年扎根基层续写无悔人生,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不平凡业绩。

这位老兵名字叫陈绍炎。1937年出生于革命老区石首市桃花山镇,革命的种子曾经在这里播洒,红军的鲜血染红了山河。1955年,18岁的陈绍炎出于对军人的崇拜和军旅生活的向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离开家乡桃花山镇来到辽宁旅大警备区服役,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义务兵。临行前,一字不识的母亲眼中泛着泪光,捉住他的手依依不舍,心中有许多话要对儿子说,可反复叮嘱的就六个字“好好干,要争气”!从此,这六个字让他入心入脑,终生难忘,成为他今后人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

下到连队,陈绍炎被分配到1466部队的军事教导营学习。虽然这里对新兵的要求都不是太高,但是陈绍炎却从严要求自己,军政两大门课程与体育课程成绩样样优秀,一年六次战术考核每次都是满分。因为他知道,世界并不太平,部队随时都要拉上前线,只有苦练好过硬的军事本领,才能彰显一个士兵的真正本色,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托付与需要。

当时,虽然朝鲜战争硝烟散尽,但美帝国主义仍然亡我之心不死,随时准备对新生的共和国下手。还有不少志愿军战士留在朝鲜,受命医治战争创伤,维护当地局面的稳定。陈绍炎一心练好作战本领,他和他所在的部队作为补充兵员,等着赴朝作战。他所在的部队一度开进了朝鲜新义洲,谁知一个月之后,摩拳擦掌的陈绍炎等待的却是回国的消息。不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他只能随部队回到辽宁金县的部队驻地,待命接受整编。

在金县,陈绍炎看着一列列回国的志愿军战士,胸佩红花、戴着军功章、步履矫健的身影,很是羡慕。他在欢迎的人群里立好站姿,向着志愿军战士们长久地致敬!虽然他与老兵们并肩战斗、同生共死的梦想未能实现,却很快有了与他们一起生活工作的机会。由于其过硬的军事素质、优良的工作作风,连队任命陈绍炎担任四班的班长,而班里的18名战士全部是刚刚从朝鲜战场前线回来的志愿军老兵。他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能与这些英雄们朝夕相处,荣辱与共,忐忑的是作为一个缺乏理论更没有战争经验的新兵怎么敢指挥得了这些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老兵们胸襟十分宽阔,教他只管大胆指挥,有不懂的地方大家积极配合,协力解决。老兵们的言行给了他心灵上莫大的触动,陈绍炎虚心地向老兵们学习战场应变技巧,掌握战场指挥能力,特别是向老兵们学习艰苦朴素、一心为公的革命精神。跟这些老兵们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陈绍炎在军事理论和指挥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进步,他感觉自己在思想上、技能上迅速地成熟了,他开始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扰,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参军当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加上勤奋学习,让他在训练场上练就了一套百步穿杨的硬功夫。因表现优异,军事训练成绩超群,22岁的陈绍炎被推荐到兰州军区甘肃天水步兵学院学习,在这里,他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军事训练能力,刺杀、射击、投弹、爆破、体育五门课程门门优秀,屡获嘉奖。1957年,他从2000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被选拔出来参加兰州军区的汇报演练。在打靶环节,陈绍炎沉着应对,表现突出,十发子弹打了98环的好成绩,在参加射击的40名学员中综合成绩排名第一,当场得到了兰州军区领导的高度评价。因成绩优秀,陈绍炎成了“香饽饽”。那一届步兵学院毕业时,兰州军区想把他们这一批学员中的10名骨干生留下来重点培养,陈绍炎也在其中。而陈绍炎所在的旅大警备区却不放人,一时竟惊动了中央军委。而陈绍炎觉得,自己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普通战士,在哪里都是为了报效祖国!

陈绍炎从天水步兵学院毕业后不久,西藏军区有意从步校毕业生中抽调一批骨干前去工作。当时西藏虽然已经和平解放,但是地方情况非常复杂,而且不通公路和铁路,当时西藏在交通上还处于非常封闭的状态,自然环境相当恶劣。当陈绍炎被选中,他的心里异常激动: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哪里艰苦就必须去哪里,哪里需要就要到哪里!要把党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终生志愿!尽管后来前往西藏军区的调令取消,陈绍炎积极主动应对艰苦环境的行为,却深深地感动了部队领导。1958年,陈绍炎所在的1466团某部授予其荣立三等功一次。

1975年,从军20年的陈绍炎解甲归田从连长职位上转业到地方工作,当时的政策是副师级以下的干部转业,原则上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而部队根据当地干部奇缺的实际情况,还是给陈绍炎安排了工作,让他到辽宁东沟县任民政局局长,或是粮食局副局长,让陈绍炎二选其一。面对唾手可得的官位,陈绍炎眼前浮现出母亲望眼欲穿盼儿归的身影和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责任在肩,他不能贪图安逸。没有丝毫犹豫,在多方说服部队领导后,他毅然决然选择转业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劳动。毕竟在部队摸爬滚打了20年,所在部队十分牵挂他的工作生活待遇,几次三番派人来到石首,给当地政府求情为陈绍炎安排好一点的工作。陈绍炎却固执地说,什么工作都行,只要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只要能让他贡献力量,即使是回乡种地也是毫无怨言,他认为,比起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献出生命的战士们,自己能在和平年代当兵,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而作为一名部队干部应该身体力行具有奉献精神。

陈绍炎服从分配被安排到东升公社兽医站任站长职务,从最基层干起。从军人到兽医站站长的角色转换,一开始让他有些手足无措。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生活压力巨大。陈绍炎的老婆是农村户口,没有正式工作,家务活之余靠做小工补贴家用;没有住房,一家5口人只能挤住在兽医站一间不足40平米的平房里面;3个孩子只能在附近的村小上学。而陈绍炎却很知足,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申请要这要那。陈绍炎在工作上是个纯外行,他虚心向老师傅们学习,从“下九流”的劁猪骟牛入手,直至走村串巷、识药问诊,给每一头牲口看病。20多年来,他总是不辞劳苦地骑上那辆陈旧的28大杠自行车往来穿梭于20多个生产队的田间地头,不厌其烦地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村民排忧解难。每当遇到工作上的困难时,他就想想自己在部队时一往无前的闯劲,一个在军区演练时十发子弹打了98环的步兵学院优秀战士,一个曾被兰州军区点将的军事训练全能骨干,是不可能被困难吓住的,只有拿出在部队当兵时的劲头,才能在新的岗位上奋发有为。

很快,陈绍炎在兽医站不仅领导有方,在业务方面也成了一把好手。当时生产队饲养的耕牛、农户家饲喂的生猪,都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资源和生活财富,防病治病得当,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集体和农民损失。陈绍炎视生产队和农民的需要为己任,把集体和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新的岗位上很快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尊重。 

1978年,陈绍炎利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东升镇滑家垱的桥南街边终于建起了3间简易平房,这座平房作为他当年简朴生活的缩影,如今在周边的高楼中间显得极不协调。在外地工作的子女看不下去了,表示愿意出资将房子修缮重建,陈绍炎每次都说只要可以居住就行了,没有必要大手大脚地花钱。依然固执己见,居陋室而不改其乐。一套家具,陪伴他度过了40载春秋,“青砖黑瓦木头窗,黑白电视乐淘淘”。他说,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生活上低要求,工作上高标准,都是当年部队的优良传统给了我强大的精神动力。他将这种质朴的情感,转化为工作上的热情,催生出无私奉献的自觉与动力。   

陈绍炎常说,是党把我们教育成长起来的,无私奉献是我们的光荣传统,“退伍不退志,退伍不褪色”是我们应尽的本份,我们这一代军人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没有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就没有今天的我,此后余生,我要继续发挥余热,甘愿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